对话余嘉豪:“降薪”加盟西甲 梦想无价******2025年08月3日 10:38:36 球星体育
为国争光,是驱动余嘉豪远赴西甲最深层的动力。
文|刘浏
北京时间8月1日,西班牙篮球甲级联赛的毕尔巴鄂俱乐部正式官宣签下来自中国的职业球员余嘉豪。近日,在中国男篮战阵委内瑞拉以及波黑男篮的热身赛中,余嘉豪在攻防两端都打出了优异的表现。
8月5日,余嘉豪将跟随中国男篮征战在沙特吉达举行的男篮亚洲杯赛,赛事结束后,余嘉豪将正式踏上去往西班牙毕尔巴鄂的旅程,迎接他的将是欧洲顶级职业联赛带来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比赛环境和节奏,余嘉豪将先以租借的身份到西乙联赛的坎塔布里亚球队过渡一段时间,让他能够在生活、训练和比赛中,尽快适应好西班牙的节奏。
余嘉豪及其经纪团队接受了体育大生意的专访,他谈到想要前往西甲打球的初衷表示:“我就是想提高自己,西甲联赛的对抗环境、竞争氛围都比较好,去到西班牙打球是对自己的一种考验。去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可能跟国内比,在生活节奏、篮球打法都有很大差异,所以需要我去更加努力的学习,提高自己。”

余嘉豪与毕尔巴鄂篮球总监Rafa Pueyo签约

从新秀到全明星 余嘉豪志不在CBA
2021年,年仅18岁的余嘉豪正式升入浙江稠州男篮的一线队伍,开启了自己在中国男篮职业联赛(CBA)的职业生涯。同年10月,在2021-22赛季CBA常规赛首轮浙江稠州金租108-85战胜福建鲟浔兴的比赛中,余嘉豪在完成个人CBA首秀的同时砍下25分、12篮板的大号两双。随后,余嘉豪凭借自己的稳定输出,入选了CBA全明星的星锐队,并当选常规赛最佳新锐球员。
2022-23赛季,余嘉豪也帮助队伍打进总决赛,虽然不敌辽宁队,但他在季后赛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并荣获了常规赛本土盖帽王。在2024-25 赛季常规赛中,他出场 42 次,场均出战30分钟为球队贡献13.5分、8.0个篮板和0.9个盖帽,在队中的内线主力地位稳固,还入选了全明星。
从最佳星锐球员到全明星球员,身高2米21的余嘉豪在CBA联赛中已经征战了4个赛季,凭借其扎实的篮下技术、优秀的手感以及全力以赴的拼搏精神,一度帮助球队杀入总决赛,历经4个赛季的打磨,余嘉豪无论是技术、身体素质还是职业态度,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年仅22岁的余嘉豪,有着更高的篮球梦想,想要得到更大的进步。就在2025年,来自西班牙篮球甲级联赛的毕尔巴鄂俱乐部抛出了橄榄枝。相较于NBA在我国的知名度,西甲联赛对于球迷们相对陌生。该篮球联赛创建于1957年,由18支球队组成,被誉为世界上除NBA以外最好的篮球联赛。西甲联赛也培养出了一大顶级篮球运动员,比如加索尔兄弟、“金童”卢比奥以及现在风头正盛的卢卡·东契奇。
余嘉豪也表达了他对于西甲联赛的向往:“西甲联赛特别注重团队配合,并且在平时的训练中,所有队员都会十分细致的研究战术,并通过大量的训练进来磨合,让每个人的思路都特别清晰。这样在比赛中,队员们对于比赛的阅读和时机的把握都极其精准,无论是在进攻端还是防守端,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众所周知,西甲是以高强度的身体对抗、快速的攻防转换还有复杂的战术闻名,所以对于初登西甲的余嘉豪而言,挑战是一定有的,对此余嘉豪表示:“首先我要努力适应他们的节奏。其次,球队对于比赛的要求,肯定和我们以前的比赛方式有很大区别。
因为西甲赛场的攻防节奏非常快,所以很多时候需要我在场上要有个更加准确的阅读。对于机会的把握,因为大部分球员从小受到的篮球教育,让他们形成了在行进间找机会的习惯,这也是需要我努力学习的地方。”

加盟西甲继续追梦 钱都不是事
余嘉豪加盟西甲毕尔巴鄂的征程,是他内心对更高水平篮球舞台不懈追求的延续。出身篮球世家的他,自幼便展现出对篮球的浓厚兴趣与过人天赋。在高中择校的关键节点,其经纪团队慧眼识珠,从众多美国高中强队中,为他精心挑选了最适合其发展的加州塞拉峡谷高中。
塞拉峡谷的经历成为他履历上闪亮的一笔。余嘉豪不仅稳坐球队首发中锋之位,更与星光熠熠的“球二代”们并肩作战,包括NBA巨星韦德之子扎伊尔·韦德以及詹姆斯之子布朗尼·詹姆斯,这段经历为他带来了宝贵的曝光度和高水平对抗体验。据其经纪团队透露,余嘉豪当时已手握多份NCAA名校的邀请函,然而疫情的不期而至,无奈中断了这段留洋之旅。(延伸阅读:34小时生死时速!我带小詹姆斯队友余嘉豪“逃亡”回国)

如今转战西班牙,挑战依然巨大。全新的国度意味着生活节奏、饮食习惯乃至语言的巨大差异。但对于拥有留洋经历的余嘉豪而言,他自信地表示,适应生活并非首要难题。
真正的考验在于球场之上。西甲联赛严格的“每队每场仅限注册两名非欧盟籍外援”的规定,意味着他将面临空前激烈的竞争。“在这里,我需要和来自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巴西等全球各地的顶尖外援争夺宝贵的出场时间,”余嘉豪坦言,“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这恰恰是持续的鞭策。它提醒我必须时刻保持警醒,不断进步。”
赛场之外,余嘉豪也需重新规划和管理个人生活。他观察到:“欧洲联赛的赛程相对宽松,每周通常只有一到两场比赛。这意味着我有更多时间投入到针对性训练中,深入理解欧洲篮球体系,也能更充分地恢复身体,为下一战做好准备,这有助于降低伤病风险。”同时,他也意识到这种节奏带来了更大的自主性:“这也意味着球员需要更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更得‘靠自己’。”

在训练和比赛之余,余嘉豪有着清晰的个人规划。除了必要的加练,他计划拓展自己的兴趣:“像音乐、绘画我都很感兴趣。之前去法国训练时,我还特意参观了卢浮宫。欧洲拥有众多顶级美术馆和博物馆,假期里我希望能多去感受一下艺术氛围。”
最现实的落差,无疑是经济层面。据其经纪人透露,为了登陆西甲,余嘉豪放弃了CBA的百万年薪和稳固的首发位置,他在毕尔巴鄂的月薪大约只有2000欧元。然而,在余嘉豪的价值天平上,“这不是钱的事”。他坚定地认为,趁着年轻开阔视野、提升能力,才是当下更重要的投资。

余嘉豪与毕尔巴鄂俱乐部管理层、中方以及欧洲经纪团队合影

为中国球员开辟一条全新的留洋道路
余嘉豪的西班牙之旅,远非仅关乎个人提升。他更视其为为中国球员探索新航道的开拓之举,并欣然担当先锋角色。“诚然,许多中国前辈曾在美国、在NBA拼搏。但我认为,对于那些寻求不同发展路径的球员来说,欧洲或许是一片新天地。”他解释道,“此前少有中国球员在欧洲联赛、尤其是西甲赛场征战。但正如所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总需要有人迈出第一步。”
近年来,众多年轻球员选择赴美特训或追逐NBA梦想,那里无疑是世界篮球的巅峰殿堂。然而,也有观点指出,亚洲球员在纯粹身体天赋上未必占优,因此更强调团队协作和战术素养的欧洲篮球,或许与中国球员更为适配。余嘉豪对此深表认同:“我个人认为,欧洲篮球环境可能确实更适合中国球员的发展。但关键在于,中国球员需要更早地接触并融入欧洲的篮球教育体系。随着年龄增长,后期再想融入的难度会显著增大。”

为国争光,是驱动余嘉豪远赴西甲最深层的动力。从2023年世界杯的失利到杭州亚运会的遗憾,这些记忆深深烙印在这位年轻中锋心中。“来到西甲,意味着能和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球员直接对抗,”他目光坚定地说,“每一次交手都是宝贵的学习机会。如果一直留在国内联赛,很难接触到这种更高强度的对抗层次。我希望能在这里找到应对国际强敌的方法。”
展望未来,余嘉豪清晰地规划着自己的道路:“征战西甲的经历,在我看来,是整个职业生涯中一段向上的攀登。我的终极目标,始终是冲击NBA的舞台,并助力中国男篮在世界杯和奥运会的赛场上取得突破。”这份为国效力的热忱与登陆NBA的梦想,共同构成了他勇敢跳出舒适圈、远赴海外迎接挑战的双重引擎。
注:本文图片来自OSports全体育及余嘉豪经纪团队
立秋时节要“啃秋”,吃的是什么?******
北京8月7日电(记者 上官云)“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不过,它的到来并不意味着酷热结束或天气立刻变凉快。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郑艳解释,立秋通常仍然处于“三伏天”之内,地表积累的热量持续释放,气温的明显下降往往还需要等上一段时间。
立秋之际,民间讲究“啃秋”,又叫“咬秋”。她介绍,历史上“啃秋”的食物有很多种,比如吃西瓜、时令瓜果等等,寄托了人们对健康、丰收的祈愿。
资料图:图为工作人员用西瓜摆放的“啃秋”。 陈超 摄立秋,就意味着酷暑结束吗?
作为节气的名字,“立秋”总是容易让人产生一种“秋天已至”的错觉。
不过,郑艳介绍,立秋的到来并不意味着酷热结束或天气立刻变凉快,这个节气更多的是一个天文和季节流转的标志,而非即时的天气变化指令。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太阳到达黄经135°。从天文角度看,它的到来意味着北半球的日照时间开始缩短,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秋天在季节轮替上正式开始了。
郑艳提到,虽然此时太阳辐射开始减少,但地表积累的热量仍在持续释放,使得气温的下降远远滞后。立秋时节,地表积累的热量依然非常庞大,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消散。
“而且立秋通常还处于‘三伏天’之内,而且常常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晴热高温天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老虎’,它的威力有时不亚于盛夏酷暑,让人感觉夏天并未远去。”她说。
中国幅员辽阔,郑艳表示,立秋来临后,北方以及一些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开始加大,但白天依旧较为炎热;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立秋后往往仍是持续的酷热天气,高温高湿是常态。
“啃秋”,吃的是什么?
立秋算是二十四节气中较早确立的节气,很早便已在文献中出现。
资料图:立秋后的成都持续高温天气,位于成都人民公园内的防空洞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纳凉。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西周时期,便已有四时之分。《左传·僖公五年》中所说‘分、至、启、闭’便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由此‘八节’确立。”她说。
《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立秋意味着秋季开始,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即将来临,又一个收获的季节到来了。
“啃秋”(又称“咬秋”)是中国立秋时节的传统习俗,历史上“啃秋”的食物有很多种,其核心在于通过食用特定食物来迎接秋天的到来,同时寄托对健康、丰收的祈愿。
天津等很多地方都有立秋吃西瓜的习俗。清代张焘《津门杂记·岁时风俗》里提到,“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这一习俗,代表了人们希望身体健康的美好心愿。
不过,郑艳表示,在西瓜传入中国前,古人主要吃的是本土秋季瓜果,辅以桃李等时令鲜果,体现“咬住秋凉、迎接丰收”的寓意。
“随着西瓜传入、普及,其卓越的消暑效果与需‘啃咬’的食用特性逐渐取代传统瓜果,成为啃秋的最佳选择。”郑艳认为,其“祛除积暑、祈愿康吉”的核心文化内涵始终延续。
在郑艳看来,“啃秋”的食物选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物种、认知日渐丰富,其中包含着天人合一的养生智慧、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以及地域文化的活态传承。
立秋日为啥戴楸叶?
当然,除了“啃秋”吃瓜果以外,立秋时节还有不少美食以及传承已久的习俗。
资料图:立秋时节,位于贵州省清镇市卫城镇犀牛村百余亩向日葵花进入最佳观赏期。图为游客在向日葵花海里游览。中新社记者 唐哲 摄郑艳介绍,从唐宋时期起,人们便有在立秋用秋水吞服赤小豆的习俗。据《岁时广记》等文献记载,取 7 至 14 粒赤小豆,以井水送服并面朝西方,认为可预防秋季痢疾。
立秋还有专门消暑的饮料——香薷饮,由香薷、白扁豆和厚朴三味药组成,具有解表除寒,祛暑化湿的作用。在立秋前一天,人们会煎好香薷饮后露宿一夜,次日立秋之时饮用。
此外,她提到,山东部分地区流行立秋吃“渣”,即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古时,民间立秋日还有戴楸叶的习俗。据唐人陈藏器《本草拾遗》说,唐时立秋这天,长安城里已卖楸叶供妇女儿童剪花插戴了。由此可见,戴楸叶这个风俗已流传久远。
据古籍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近代,很多地方也仍有立秋日戴楸叶的习俗,这是人们用一种更为常见也是更为方便的形式送暑迎秋。(完)